黄色动漫

  • EN

学术报道

    学术报道

    当前位置: 黄色动漫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5-11-12 作者:

    11月7日至9日,由山东省民俗学会、鲁东大学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烟台市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黄色动漫 、华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岛大学、广西艺术学院、聊城大学、烟台大学、成均馆大学(韩)等国内外51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基层一线的专家学者共计140余人参加学术研讨会。

    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毕研强,黄色动漫 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民俗研究》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加华,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黄色动漫 特聘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中国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项江涛,一级巡视员、山东省政府参事郭永军,山东省政府参事刘德增,黄色动漫 特聘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马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从军,齐鲁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朱振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文杰等出席开幕式。刘德增主持开幕式。

    毕研强在致辞中表示,鲁东大学始建于1930年。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精神,扎根齐鲁大地,深耕教育沃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山东省民俗学会早期主要负责人之一山曼(单丕艮)先生,曾长期在这里弘文励教,为民俗学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鲁东大学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民俗学会的交流合作,为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士闪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山东省民俗学会全体同仁,向承办会议的鲁东大学表示诚挚谢意。他总结回顾了在过去一年里山东省民俗学会在学术交流、成果发表、重大活动等方面取得的不凡成绩,勉励全省民俗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进一步在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有更大作为,努力为构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增砖添瓦,共同开创民俗学学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的辉煌。

    在开幕式上,学会举行了“山东省民俗学会传统锔艺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郭永军、张士闪、马新、耿海胜共同为“山东省民俗学会传统锔艺专业委员会”揭牌。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担任专委会主任。

    大会颁发了“山东省民俗学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朱振华宣读了获奖名单。毛晓帅等共计18位青年学者获得本年度优秀成果奖。

    主旨报告环节由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文杰主持。青岛城市学院李伟刚以青岛城阳社区志书写为例,提出传统志书需突破官方框架,融入居民口述史、方言习俗等“地方叙事”,构建“有温度、能承载乡愁”的社区传记,实现从“冰冷史料”到“鲜活记忆载体”的转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毛晓帅基于河南信阳社区调查,指出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艺术交流实践解决身份模糊、社交断裂等问题,并借此重构社会秩序。烟台大学李晓宁研究认为烟台海阳大秧歌最初是卫所军户的家宴乐舞,随着卫所制度取消,逐渐演变为军户后代维系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鲁东大学林琳阐释了高校助推地方戏曲创新性发展的三级联动机制,就传统戏曲怎样注入当代生命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项江涛、张从军、王加华,分别针对四位报告人的演讲做了精彩点评。

    开幕式结束后,按照会议议程,大会设置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年画艺术研究”“民间舞蹈研究”“民间戏曲与民间音乐研究”“海外民俗文化研究”等八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外五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围绕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讨论深入热烈,气氛轻松活跃。

    参会学者们表示,步入新时代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跨学科对话视角下整体迈上了新高度,特别是在非遗研究的多学科融合创新方面实现了更显著的提升。同时,伴随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广泛传播和遗产价值的全面展现,学界对非遗保护的跨学科认知与协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此外,在学术年会召开前夕,山东省民俗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鲁东大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27名常务理事和8位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在会上,围绕本年度重点工作、年会筹备情况和新一年工作计划,朱振华、李文杰、都玉梅、张佃玉等分别做工作汇报或典型发言。王加华主持了此次常务理事会。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跨学科对话”学术年会的契机,山东省民俗学界将进一步加强省内外跨学科协同创新工作,坚持学术立会原则,立足全省实际,以文化领域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需求为导向,重点推动非遗研究与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深度对话,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跨学科研究体系、推动山东民俗文化和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成就贡献力量。



    文字 | 陈一兆

    图片 | 刘晓杨